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人物特写 > 正文
    购物车
    0

    【传承】馆陶传承千年的木偶戏,

    信息发布者:和尚寨
    2017-07-17 07:37:59   转载

    ■《王林休妻》是滩上村木偶剧团演出最多的一出戏。孟庆平(右)与徐子英(左)分别举着的是王林与他的妻子 

      而如今,这门艺术面临着严峻传承的困境。馆陶县文化馆馆长张玉兴说,把孟庆平推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因为“62岁的他,最年轻。”后者一直没有徒弟。

      ■《王林休妻》是滩上村木偶剧团演出最多的一出戏。孟庆平(右)与徐子英(左)分别举着的是王林与他的妻子

      民间情感 出场前为木偶梳妆打扮

      孟庆平最近的演出是今年大年初一在村里和初二去山东冠县。

      大年初一上午孟庆平在村里演了会儿木偶戏,回报是“很多人看”;第二天,他又与邻村的十多个人,骑单车8公里前往山东冠县演了一天,回报是“二三十元钱和管一顿饭”。 

      两天的演出有个共同点:剧目都是《王林休妻》。这出戏差不多唱两个小时,只有老旦、青衣、花旦、小生四个角色,主题也很简单——因婆媳不和引起的家庭矛盾。

      滩上村木偶戏以小戏为主,常演的剧目除了《王林休妻》还有《吕洞宾戏牡丹》与《十八相送》——过去的戏比较多,现在能演的只有这三个。

      《王林休妻》是演出最多的一出戏,因为它是“农村喜闻乐见的”。这或许与其中的唱词有关,比如婆媳间的这段对话——

      婆婆说:我要吃饭,你马上给我做。我年老了,你做啥我吃啥。

      媳妇说:你要吃啥,我去给你拌疙瘩。

      婆婆又说:你要拌疙瘩,我也不喝,你让我疙疙瘩瘩不像话——在馆陶方言中,“疙疙瘩瘩”是说一个人性格太倔。

      戏中偶尔也即兴穿插一些笑话:有事没事上那坡,那坡里面兔子多,逮了个大兔会敲鼓,逮了个小兔会敲锣。“这在戏里叫‘跑’”。孟庆平的老搭档徐子英说,有时也会拿村里的一些新鲜事说说。

      馆陶县文化馆馆长张玉兴说:“滩上村木偶戏的特点是,唱词诙谐幽默、通俗易懂;动作不复杂,很贴近生活。”

      说到动作,孟庆平感慨多了:“唱木偶戏虽说和真人在台上不一样,但是表演时是一样的。”

      而且艺人对木偶的感情胜似真人。孟庆平说,和演员上台演出前化装一样,木偶也要悉心装扮一番,“一边给木偶插花或者戴帽子,一边还要念念叨叨,左看右看,好不好看?”对于他一直操控的小生,他说:“那代表我的形象。”

      孟庆平的叔叔孟宪臣则认为,木头是有生命的。

      在前两年,张玉兴为木偶戏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找到孟宪臣,其间提出给木偶拍照。至今,张玉兴都难忘当时的情景:“他拿起一个小孩造型的木偶,嘴里像哄孩子一样嘟囔着:‘嗨,听话。’拿着女孩的木偶时又说:‘梳头了,看俺闺女多漂亮。’并不断安慰这些木偶:‘生人来了别怕,待会就要上台演出了。’”

      在1963年村子遇洪灾那年,孟宪臣没带家里的米、面,却直接抱起木偶爬上院里的枣树。

      

    艺术特征 与地方剧种“亲密”配唱

      也就在1963年,大部分村民逃难离开—前往去河南或山东。但是“会戏的没有走”。因为,“他们逢会上会、逢集上集。凭说唱,能养家。”孟庆平说。一些山东的乞丐此时也流落到滩上村,他们玩木偶。这是滩上村对“木偶戏”的最早记忆。村民模仿他们拿着的木偶,也做了木偶。“但是,他们只是表演木偶,我们边玩木偶边唱四股弦——这样观众更喜欢,看的人更多。”孟庆平说这是一种创新。“四股弦发声大,拉出的声音像‘手风琴’,配合木偶剧很好听。”

      四股弦(当地又叫柳子腔)是流传在冀南地区的剧种,同时又是乐器。它是由一个外号叫“三老偏”的人传入馆陶的。三老偏真名张敏廷,据说,他到馆陶来收徒弟的第一站是在馆陶徐庄村,这里也被当地认定为“冀南四股弦发源地”。张玉兴说,当时他有徒弟40多人,遍布十多个村,其中包括滩上村。

      张玉兴说,当时滩上村的曲种很多——人们唱乱弹、豫剧、丝弦的比较多,除此,还有蛤蟆嗡、坠书等一共十个左右的剧种。

      当地曲艺演出的繁荣,与馆陶县独特的地理环境不无关系。“历史上,馆陶县在山东和河北之间划分了三次。除此,还紧邻河南——在馆陶,山东琴书、快板、河北梆子、河南豫剧等都有专业表演剧团,它们之间还互相融合产生新的剧种。”

      张玉兴将四股弦与木偶戏的关系说是:“密不可分”。他说这其中还有一层含义:2006年他在徐庄搜集四股弦资料的时候,一位艺人说,滩上还有一帮玩木偶的。这才促使他整理挖掘木偶戏。

      提到木偶,张玉兴最先想到“孙悟空”——一种在电视上见到过的提线木偶。

      张玉兴来到滩上村找到孟庆平等老艺人,“当时他们在没有伴奏的情况下,跟我哼唱了几句,他们对艺术的坚守让我很感动。”

      当张玉兴说要拿出木偶看看时,孟庆平一番翻找后发现木偶的衣服都给虫子吃了,只剩几根木棍。这与他想象中的提线木偶虽然相距甚远,但是“这种杖头木偶却是最原始、最传统的。”

      表演形式 一个方台、三根木棍

      说起木偶,村里人感兴趣。紧邻滩上村的丁圈村是最早有木偶戏的,孟庆平记得自己小时候听说他们要来滩上演木偶戏,早早来到操场,人多得还是被挤来挤去。“那会儿木偶的头和鸡蛋一样大小。当时在晚上。他们只点一个马灯,台上演的什么,几乎看不清。我是‘听’人唱完才回家的。”

      徐子英也觉得,木偶戏晚上演最好:“灯光照射下,木偶的脸上很光亮。”1984年去县里参加汇演,1000瓦的灯泡照得台上白亮。直接效果是,“木偶一出台,人们就叫好”。当时,老馆长在演出时还偷偷钻进幕后,说,哟,就是这啊,一身简单行头里只有三根木棍——侧杆两根,掌握两臂及手的动态;一根是主心骨,掌握身体的前后俯仰。

      虽然简单,艺人们却可以表现出木偶的人物性格:《王林休妻》中的小姑出现时蹦蹦跳跳——有一种小姑娘的活泼。后来听说妈妈让哥哥休掉嫂子时,手中的木棍动作加快,以此来显示泼辣;王林出场时走起来迈着大步,一甩袖,背手,很潇洒——一副书生样。而当母亲让他休妻子时——两根棍的动作就少了,呆呆站着。这时,台下人们一看:王林“顺气”(方言:大意是不动弹了)了!

      演一场木偶戏最少需要10个人——文场3个、武场4个加上3个唱木偶戏的。而如今,村子只有五个人能演。

      为了解决文武场的难题,徐子英自己做了一个架子——锣、鼓、镲、板等乐器都可以摆在上面,类似于架子鼓。这样,徐子英一个人可以顶五个人,“也是实在没办法的事”。

      孟庆平在戏台下面举木偶。他们说的戏台是一个长、宽都不过一米五的木架子,戏台不能太大,“大了,我们的车子也带不动。再说,村里过红白喜事,相比真人唱戏,木偶戏只需架个台子。”

      现实隐忧 “演戏的有时间,看戏的没时间”

      “木偶戏简单,农村人稀罕。”这句话孟庆平重复了很多遍。

      村里一直有这样一段故事:一个农村妇女在地里干活,心里却一直惦念着木偶戏班的演出。一听到锣鼓声起,她立刻放下锄具,抱起地头的孩子往戏台这边赶来。看演出时,她怕孩子哭闹影响看戏,便嚼碎食物喂给孩子。这时,她身边的一个老农说,你在干什么啊?她低头一看,自己拿食物正往冬瓜上抹呢。这才醒悟,抱了个冬瓜,把孩子丢地里了。此后,村里也流传起:“不浇园、不锄地、也要去看木偶戏。”这句顺口溜。

      但是,近几年,青年妇女去“抓钱”——给人打工干活,老人在家带孩子。现在,村里是“演戏的有时间,看戏的没时间”。 

      张玉兴说,也就是1984年在县城里看到过他们演木偶戏。此后的20多年,他们从没来过。

      “戏停了,嗓子也哑了。”孟庆平唱戏唱得嗓子哑了。“唱戏就怕唱一唱、停一停,我是那会儿唱得嗓子哑,如果再唱回去就没事了。我嗓子很好听,嗓子很高,唱的是小生。虽然哑了,但是我还在唱。”

      直到2007年、2008年,在县文化馆的安排下,滩上村木偶剧团到县城演出了3场,每场10多分钟。演完后, “台下的一些老人曾对我们抱怨,怎么演这么一会儿?”

      3月20日,在村口的饭店里,席间孟庆平说自己为是否在农历三月十五这天去县庙会上演木偶戏而发愁着。如果能去,这将是停演23年后,连续三年去县里演出。他与徐子英商量,“每人一天三四十元的花销,该怎们解决?”张玉兴突然打断他们的谈话:“你们有多少人?”大家立刻默不做声。过了一会,孟庆平说:“现在玩不起来了。”

      除了钱,“没人拉四股弦的”才是主要原因。孟庆平的叔叔孟宪臣刚刚去世,而他“是惟一拉弦好的。”

      叔叔过世让孟庆平还多了份担忧:丁圈村现在没有木偶戏了,因为那里的老艺人相继过世。在滩上村,这冀南仅存木偶戏的地方,结局又会是什么样?

      木偶有苦难言。

    以上图文转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告知删除。

    我们是村网通河北邯郸馆陶站中心http://www.gt.cuner.cn/       

    了解更多信息      打开复制搜索http://www.nync.com/?refcode=38059可免费注册村网通站长,为每个行政村百姓带来互联网+的美好未来和福利。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